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视野

真“减负”,应恢复学生在校时长

时间:2019-12-26 03:12:12 点击:1086次

    现在舆论中有太多的声音在指责家长给孩子“加负”是“不理性”的,但我认为,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口“锅”主要不应由家长来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学生面对的相当一部分课业负担,其实是不必要的。

    为什么这样说?近20年来,学生负担不减反增,增的是哪部分?主要的是校外培训

    校外培训的兴起不是偶然,有客观环境因素诸如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增加、民办教育崛起、单位制度解体等等,再加上我国重视教育、强调勤奋苦读的文化传统,这都使得越来越多孩子走进了校外培训班。不过在这里,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在校时间变了。

    在“减负”思潮推动下,过去二三十年,学生在校时间是不断缩短的。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确实减了学校的教学“负担”、减了基层政府的教育经费负担,但是在不改变文凭社会下的选拔性考试制度的情况下,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就意味着给了家长更多支配孩子学习时间的机会,而当家长普遍陷入“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是不是在补习”的囚徒困境恐惧时,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可想而知。

    此消彼长之下,通过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来减负,其带来的效果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整个社会的教育总投入不减反增,孩子们重复机械训练式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这些新增的课业负担就是我所说的“不必要”的课业负担。

    由此,我认为,“减负”政策的主要抓手,不在于让家长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决策,而在于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每周六天上学的模式。

    至此,一定会有人诘难我:“这不是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了吗?”请注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以在校时间长度而区分。教育部门和学校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家长会变本加厉地去延长孩子的课外学习时间,而课外培训班,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应试为目标。而当前的在校教育课程设计正在不断增加“素质提升”比重,在校与课外两边相比,哪边的应试色彩更浓重一目了然。

    具体案例如关于此次“南京减负”,流传广的一篇文章有一个耸动的标题——“南京家长已疯,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为什么“家长已疯”?原因就在于教育部门大刀阔斧地砍掉学生在校时间,砍掉学校课程中的应试比重。家长一看,孩子应试的任务,学校撒手不管了,全部都要自己想办法,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自己不懂教育又工作繁忙,好的办法就是花钱把孩子往课外培训班一放,于是孩子接受应试教育的时间又被不必要地延长了。

   “南京减负”这样的操作并非个案,引起的连锁反应应引起我们的教育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深思:所谓“减负”,并不是让学校把应试任务当成包袱甩给家长,而是要让学校负起责任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控制权重新收归于学校,这样一来,就杜绝了“不必要”的课外应试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在严格监管下增设素质教育课程,增开体育、艺术甚至是编程等兴趣活动,让孩子们的时间投入到更多元化的发展选择之中。

   如果教育政策能够出现如上设想中的转型,我认为,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于教育均衡,尤其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做好师资和教学设施的均衡,否则就难免出现“用公共资金和权力制造不平等”的恶果。

    毋庸讳言,即使同样是公立学校,由于地域和城乡差异,现在同样待在学校里,有的孩子能学高尔夫,有的孩子却连一个篮球都摸不着;有的学校老师本硕“双”起步,甚至还聘有清华北大的博士,有的学校英语课只能等暑假来的大学生志愿者教。

    虽然许多研究表明,学校教学质量之间的不平等在程度和后果上,都不如家庭文化资本之间的不平等来得严重,但近一些新闻事件也却说明,同样是公立学校却存在天壤之别,这样“用公共资金和权力制造的不平等”带给普通市民的相对剥夺感,远远超过了公众对于富人和私立名校的不满。

    在任何时候,教育政策都应该具有普惠的一面,都要大程度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这个问题,政策研究者和决策者应时刻保持警醒。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来无锡博儒,只为遇见更好的你!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06142022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523-82731696

二维码
线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