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教育视野

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

时间:2020-05-15 03:05:46 点击:1012次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准确把握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对推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协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目标。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劳动教育不是一成不变,其发展过程与社会建设同向而行。近年来,党和对于劳动、劳动者、劳动教育的系列决策和重要论断对劳动教育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此次《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全社会、学校各阶段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有效支撑。


当代技术持续不断的迭代式发展和革命性变化,为高校劳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高校劳动教育须为创造性劳动夯实基础,为智能经济社会提供有效支撑。明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要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劳动教育不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简单重复,不能雷同发展,既不能“无劳动、无教育”,更不能“有劳动、无教育”,需要突出更高层面价值导向和更为深刻的实践性,其课程目标应与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相统一,与大学生知识结构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明确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既不能使劳动教育徘徊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边缘,更不能让劳动教育成为摆设和装饰品,被排斥在教育中心之外。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不同,大学生独特的心理场、生理场和大学物理场、文化场等多种因素影响着劳动教育的环境。


没有手段价值的现实化和层层推进,目的价值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高校可以指定专门部门对高校劳动教育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从课程到师资,从场地到设备,从工具到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资源供给和实践保障。统筹规划大学劳动课程的课时,设计组合好必修课程、融合课程、项目课程这三种课程形态;明确大学劳动教育的向度,包括劳动的强度、难度、长度、广度;有序推进大学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制度化,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规范组织课程实施,避免教学过程的无序和散乱;建立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劳动实习实践平台;加强师资培养,打造结构合理、覆盖全面的专兼职队伍;强化安全保障,防控大学劳动实践中的活动风险。


高校应重视培育以集中课程教育为主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重体验重内生,也重视分散性形式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重融合重特色。鼓励大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问题中知行合一,通过动手操作、内化吸收、实践创新等方式促进知识内化、迁移,铸就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面对重大疫情、危害等危机时的公共服务意识,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维度引导学生在个人命运与社会需求上的统一,提倡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主旋律。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呢?

来无锡博儒,只为遇见更好的你!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061420222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0523-82731696

二维码
线
在线留言